$Alt$
首页>新闻中心>内容列表
略论翻译的标准和方法(长征出版社普希金诗选代跋)
作者:金于

略论翻译的标准和方法(代跋)

关于翻译标准, 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严复总结《天演论》的翻译经验而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为许多人所赏识。当然,应该明确界定三字的具体内容,并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

翻译标准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问题。“信达雅”是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的基本方法。界定明确、主次分明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符合翻译实践过程的心理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而也指明了正确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的翻译方法。许多具体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这里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后者属于“雅”的内容。所谓“达”,是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达”是讲的译文的可读性,并不包括“雅”字要求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有音乐节奏感。总之,应该也能够把“雅”跟“信”和“达”划分开。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只有少数有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和需要译得“雅”;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但文学作品的翻译,“雅”字的要求绝不能少,可以说“雅”是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翻译中“保存原作的风姿”(鲁迅),“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拘口之病,又需朗朗上口,求音节和谐;···当然以原作为依归”(傅雷)。“假如文学译本仅顾及原著说了什么,而不管怎么说的,读起来便索然寡味”(老舍)。 “原著说了什么”——这是“信”,是原作的思想内容;“怎么说的”——这是“雅”,是“原作的风姿”。“无生硬拘口之病”是“达”;“朗朗上口,音节和谐”是“雅”。三者是应该而且能够区分的。但“信”、“达”、“雅”三位一体,联系密切。绝不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更不能脱离“信”和“达” 去求“雅”。只有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虽然具体做法可因文体而异,但这条大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适用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首先讲究“信”。对于作品的人物性格,语言特征,活动环境,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事态演变,风俗民情,历史典故,人名地名,作家的风格和感情倾向,作品牵涉的各种知识,总之,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全部细节都需要准确、通顺、流畅地译出来,整个作品才能达到“信”、“达”、 “雅”三者的统一。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这是最简单的,却又常容易被人忽略的道理。

在文学作品内部,诗的翻译当然也有特点。但上述原则不能变,仍然应该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 ”。“信”在这里,当然更是指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不是原文的语言形式;“雅”在这里,当然还是指原作的风格;原作是诗,译文也应该是诗,也应该讲究诗的结构和音律。但是两种语言的诗歌创作和形式规则是差别很大的,所以更需要处理好“信”与“雅”的关系,找到二者最佳的结合点,需要更多地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也就是人们提倡的“神似”重于“形似”。但“神似”也好,“形似”也好,首先还是要忠实原作的思想内容。无论短诗还是长诗,写景诗还是言情诗,特别是政治抒情诗、史诗和《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样的叙事长诗,就更要忠实于包括理论观点、历史事实、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在内的“思想内容”了。“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首先表达“思想”,当然也附带表达“感情”和“风格”。仅从语言的表达功能来说,也必须在“信”的前提和基础上求“雅”。

这里有意突出了文学作品(包括诗)中的“雅”,因而着重谈了“信”和“雅”的关系。其实,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诗的翻译,经常遇到的还是“信”和“达”的矛盾。由于俄语形态变化十分丰富(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数词都有形态变化,比如一个名词就有十二个形式),词序非常灵活,诗的特殊语言结构和词序变化往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真正读懂原文就不容易,译好(哪怕只求“顺”或“达”)就更难了。翻译史上“直译”和“意译”之争,“宁信而不顺” 和“宁顺而不信”两种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极端主张,主要就是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所谓“直译”和“意译”,主要还是说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由于两种语言总有相同之处,也总有不同之处,而且往往同异交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则可以直译,异则必须意译。实际是直译和意译混在一起,密不可分。以语言的基本单位“句子”来说,可能这句是或基本是直译,可能那句是或主要是意译;句子的这部分可以直译,而那部分必须意译。全句纯粹的“直译”和纯粹的“意译”的情况极少。至于整个译本,就更是这样了。事实上,没有哪个译本是单独用其中一种方法完成的。

一般地说,运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在“信”与“达”之间多次进行“微调”,就能够寻找到“直译”和“意译”的结合点,达到“信”与“达”的兼顾和统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雅”,“雅”就不会是“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达到的目标了。

“宁信而不顺”和“宁顺而不信”这两种主张虽然针锋相对,但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雅”。“直译派”为了“保存原作的丰姿”而主张“宁信而不顺”,“意译派” 主张“宁顺而不信”,也是因为他们把“顺”放在“信”之上。上面说过,我们不同意在“信”中包括“保存原作的丰姿”这种意义的“雅”,也不同意用一个 “顺”字混淆“达”和“雅”的界限。我们更不赞同双方解决“信”和“顺”之间矛盾的极端做法,而是主张按照“先信后达(即顺)再雅”的顺序,通过多次“微调”,最后达到三者和谐的统一。

为了达到“信达雅”三者和谐的统一,关键的和首要的一条是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切感悟原作的风貌,后者主要指语言特色,当然也包括作者的写作风格。原文中的疑点、难点和译文中的误译、硬译,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此译者首先要精通原作的语言,特别是语法,否则一切译法都无从谈起!但无论译者外语水平多高,总很难真正地、完全地做到“准确理解”和“深切感悟”。这就要求译者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译风;上面讲的“微调”,这种方法本身就要求译者不怕辛苦,不怕麻烦,对译文字斟句酌,反复琢磨,精益求精。至于勤查词典(无论译者掌握多少词汇),考究资料,那是起码应该做到的。

除了外语水平,译者的中文水平和文化功底,理论修养和生活经验也十分重要。“年岁经验愈增,对原作体会愈增,而传神愈感不足。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对傅雷先生的这种经验之谈,我深有同感。

译者在《普希金诗选》全书的翻译过程中就是在努力实践自己的上述主张。书中大量的《译后随笔》主要是些翻译研究的心得体会。衷心地欢迎读者和同行们批评指正。翻译研究本应附上原文,但由于条件限制,第一版没有在计算机上自打俄文,为此译者曾经深感遗憾和歉意。这次再版,总算弥补了这个缺陷。

为了做到雅俗共赏,兼顾普通读者和俄语专家学者,我们特意把大部分“译者注”改成《译后随笔》,放在该诗之后,以免读者阅读诗的正文时再受到过多的干扰。
(时间:2009-9-22 10:00:04)
  英语翻译  日语翻译
  韩语翻译  德语翻译
  法语翻译  俄语翻译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意大利语  马来西亚语
  泰语  越南语
  柬埔寨语  葡萄牙语
  老挝语  缅甸语
  丹麦语  芬兰语
  瑞典语  爱沙尼亚语
更多>>  
  广告翻译  证件翻译
  服装翻译  电子翻译
  计算机翻译  建筑翻译
  机械翻译  化工翻译
  法律翻译  金融翻译
  航空翻译  医药翻译
  纺织翻译  石油翻译
  工商管理翻译  农业翻译
  生物翻译  文献翻译
  经济翻译  教育翻译
更多>>  
 重庆翻译公司| 上海翻译公司| 天津翻译公司| 北京翻译公司| 武汉翻译公司| 成都翻译公司| 西安翻译公司| 沈阳翻译公司| 南京翻译公司| 广州翻译公司| 昆明翻译公司
 贵州翻译公司| 广西翻译公司| 西藏翻译公司| 新疆翻译公司| 济南翻译公司| 青岛翻译公司| 青海翻译公司| 银川翻译公司| 长春翻译公司| 太原翻译公司| 长沙翻译公司
 大连翻译公司|
sentrybox.gif 版权所有copyright.gif重庆译风翻译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重庆翻译公司IT部 wa50019901500372.gif

渝ICP备08100405号 电话:023-67716530/18983436021 Email:yifont@qq.com